中国储能网讯:从动力到储能,国科能源的技术老兵正凭借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制造实力,全力开拓。
国科能源办公楼外景
全球电池产业的发展,在持续增长和波动调整的交错中向前推进,储能电池正是其中扩大增量的助力之一。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向驱动下,新能源赛道近年来热度非常,成为推动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而深究这条赛道上的细分领域,光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三大版块的市场格局似乎已尘埃落定,唯有尚处于爆发初期的储能,似乎还留有一个风口。
储能,这个新兴又面临快速增长的板块,在全球能源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横空出世并成为下行经济周期内刺激增长的一个重要突破。
2024年度第十一期全国储能产业巡回走访调研第九站人员合照
锂电池作为新型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锂电储能产业发展壮大,市场需求旺盛,带动了锂电池产业乃至整个储能电池产业的发展。根据《2023-2024电池行业年度报告》,到2030年,在全球已规划的7 TWh电池产能中,中国占据68.5%。而这其中,储能电池的分量将会越来越重。
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国轩高科等为代表的头部电池企业,均早早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储能。从动力到储能的延展,几乎已成为电池企业和相关技术团队竞相追逐的必行方向。
与此同时,火热的行业态势也吸引了不少新鲜力量的加入,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新增的经营范围涉及储能电池及相关业务的企业已超5万家。而国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能源”),就是这庞大企业群体中的一员。
这个成立于2022年12月,在储能电池领域发展进程中并不占先发优势的“新手”,就在2023年8月,创建不过数月间,已入选“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工程”,并正式入驻中国企业品牌库;截至2024年3月,其参与承担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类科研项目1项,申请专利20余件。
国科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教授杨续来
仿若一个隐藏于市的高手从天而降,略显神秘又实力不俗的国科能源甫一出现就自带极大声量。如此看来,国科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教授杨续来所描绘的“抓住1%的市场”目标,应该并不遥远。
严谨而坚定的技术流
有行业人士表示,动力电池产业化奠定了储能电池产业的基础,以动力电池思维平台化移植储能业务,可以更好地提高储能系统效率,提升散热性能,降低综合成本,让储能技术进一步升级。
但电池作为储能系统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无论从哪个环节和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技术准入门槛相对较高的领域。即便是从动力电池切入,也依然存在一定的难点和技术壁垒。
以新能源和储能业务作为重点布局和发展方向的国科能源,事实上拥有包括动力和储能电池领域的材料、电池及电池回收再利用等全产业链的研发及制造能力。深追过往,其研发队伍里大多是在动力电池领域深耕十几年的资深人士。充分利对动力电池的理解,实现到储能电池的跨越,国科能源自有一番道理。
与被比喻为发电机的动力电池不同,储能电池就相当于转换器,两者在应用场景、性能和设计等方面皆有诸多差异。
国科能源滁州基地总经理高洪森
据国科能源滁州基地总经理高洪森介绍,储能电池强调电池能量效率,并要求运行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需要多考虑电池模块的一致性,在电池材料方面要关注膨胀率和能量密度、电极材料性能均匀性等方面,以追求整体储能设备的长寿命和低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芯产品同质化横行的今天,国科能源储能电芯秉持“重安全、保性能、可集成”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坚持研发创新,其中71173207-280Ah和54173207-225Ah电芯完成GB/T36276-2018的型式试验和认证,同时71173207-280Ah和54173207-230Ah电芯还通过了IEC62619、UL1973、GB/T31484、GB/T31486和GB38031等相关标准检测与认证;71173207-314Ah电芯正在按照GB/T36276-2023进行型式试验验证。
同时,国科能源的电芯产品采用了电极结构工程技术及界面技术,降低电池电荷转移阻抗,方形卷绕式结构电池的室温下0.5P充放电能量效率可超过95%,电芯表面温度与极柱温度差小于2℃;同时利用电化学仿真技术,模拟电池内部发生的化学、物理过程,实现在理论阶段找到优化设计方案。
2024年度第十一期全国储能产业巡回走访调研人员座谈
从企业初创到产品落地,国科能源仅用了近一年时间,充分展示了深厚技术沉淀下的发展“加速度”。而这其中,与国科能源的研发布局息息相关。
技术创新中心的创建,为国科能源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技术人才提供了平台。据悉,该中心采用市场化和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结合机制,致力于开发新一代锂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及其关键材料技术,提升检测验证技术水平,推进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提升其新能源电池产业的竞争力。
高调明志的智造者
技术创新中心之外,作为保障产品品质的重要支撑,国科能源还斥巨资打造了两个年产值约百亿的智能制造基地。
其中,国科能源滁州基地总占地面积352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一期储能电池智能制造工厂于2023年3月开工建设,当年12月建成投产,产能可达7GWh。预计该基地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21GWh。
国科能源另一个智能制造基地——安庆基地,总投资55亿元,目前正在开工建设中,预计将于2024年底投产,该储能电池智能制造基地规划产能为10GWh。
敢于在智能制造领域“下重注”,与国科能源的产业洞察力和远见,以及始终秉承的终局思维有关。
国科能源滁州基地全景
所谓智能制造,就是通过全程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让整个生产过程、生产要求、全产业链实现互联互通,不断持续优化。最终让产品的质量在“制造过程”中就可以预测,可以控制,同时生产效率上限不断提升,成本下限不断降低。国科能源即通过打造数字化智慧工厂,以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为基础,持续向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智造手段助力储能电池产业的提质增效。
在国科能源滁州储能电池智能制造工厂,长500米的电池生产线足以令到访者赞叹。生产车间内采用自动化智能生产设备,从合浆,到涂布、辊压分切等,最终完成组装,8个环节,每条生产线上只有寥寥可数的制造人员。配合AGV自动接驳,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降低了成本。
作为电池储能价值链中的关键步骤,调试与检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制造基地来说,设施齐全的试验场几乎可称为标配。在国科能源的智造基地同样如此。其检测车间紧邻生产制造产线而建,其中配置了可模拟不同应用场景的测试平台,数名测试工程师负责检测每种产品,并验证产品的最佳状态。
在我国储能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大环境下,高质量、低成本已经成为储能企业树立口碑的基石。而智能制造恰是夯实这一基石的重要手段。正如高洪森所讲,“未来竞争的关键,是成本和质量。借助智能制造对这两方面的推动,国科能源在中国,甚至在全球的竞争力,会实现进一步提升。”
构建“1个技术创新中心+2个智能制造基地”产业布局,以核心技术生产力为企业护城河,国科能源正以稳扎稳打的姿态持续前行,为下一程的攀登蓄力。“国科能源将以开局就发力,起步就冲刺的姿态,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力争五年内,实现电化学储能产品产值突破百亿元的目标。”国科能源董事长胡晓明曾如此说道。